在知网、万方上,关于“东坡文化”的研究较为丰富,侧重于对苏东坡人物的分析、东坡文化的内涵解读等,但是围绕东坡文化在小学阶段中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研究的范围为教育范畴,所以主要对东坡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进行综述。此外,关于“自然课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自然”课程的研究,而本课题提出的学习环境、学习状态、学习互动三方面的“自然”概念更为宽泛,更为全面。本文主要围绕“东坡文化”与“自然课堂”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打好基础。
一、“东坡文化”研究
东坡文化是我们应当弘扬的辉煌灿烂的文化,随着苏轼、苏洵、苏辙的足迹遍及祖国大部分地区,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都有一定的发展和传承。学术界在弘扬东坡文化的方面也做了相应的努力,对其研究颇多:
(一)东坡文化的内涵解读
朱靖华认为:“东坡文化不仅是某一方面意蕴的纯粹产品,而是多种意蕴的有机整合,它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多功能的立体文化系统。”左国华认为东坡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包含以苏东坡为中心形成的集历史学、艺术学、军事学、医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东坡文化与教育的联系
曾有学者说,苏东坡是一位立功、立业、立德、立言等方面卓有成就的人,两篇《赤壁赋》触动古今文人墨客心弦。他的思想及经历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子。李新、刘昊旸在《论“东坡文化”对于学校教育理念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苏轼所秉持的明道宏德、志存高远的理念,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的作风及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行为,分别对当代学校的道德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周吉群在《挖掘名人文化的教育价值,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中提到了名人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论述了学校在建筑元素、办学理念、课程系统中融入了东坡文化,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三)常州的“东坡文化”
常州,是东坡眼中的君子之邦,鱼米之乡,不二的归隐佳境,他曾十几次到访常州,在常州访友、游学、生活,多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可以说是常州丰厚的文化积淀、崇文重教的社会风尚,以及他在常州的众多知音,使他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他最后定居并终老常州的重要原因。至今常州尚有与其有关的留香泉亭、诵滩、舣舟亭、洗砚池、孙氏馆等遗址遗迹。
东坡的常州情缘和有关常州的诗文创作对常州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历代时期常州人文的兴盛,对常州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统计,东坡留下的与常州有关的诗有66首,词有10首,散文有103篇,对常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坡先生的品格操守、治理方策、文学成就,不仅起着表率和引领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常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自然课堂”的研究
国内关于“自然课堂”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这些学者从对自然课堂的资源运用、教学范式、评价等展开研究。对于从课堂走向自然的益处,房丽娜认为,大自然孕育世间万物,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大自然,有益于儿童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提升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审美表达能力等。在自然课堂实施的过程方面,赵延洪认为自然课堂的实施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材的唯一性和课程资源的广泛性等方面的关系,关注课外延伸的经常性。对于“自然”课堂的深层次内涵,傅晓虹认为,自然课堂的开展要满足情境自然创设、概念自然生成、思想自然交流、结论自然形成的特点,最值得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有思维的自主,一节好课是一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有待完善真实自然的课。
三、评述
综上所述,从现有成果来看,学术界就东坡文化的内涵、外延、发源地、旅游开发等已有很多研究,但是就东坡文化与小学教育的联系相对较少,多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分析,少有具体课程案例的结合与教学方法的指导,难化为实际教学所运用。关注“自然”课堂的解读,学习环境、学习状态、学习互动三方面的“自然”的介绍内容相对较少,而我们后续的研究对学生的“自然”生长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靖华.苏轼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
[2] 左国华.浅析黄冈东坡文化发展现状、意义与构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5(4)
[3] 李新,刘昊旸.论“东坡文化”对于学校教育理念的启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4] 周吉群.挖掘名人文化的教育价值,促进学校特色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
[5] 赵延洪.自然课堂教学要体现"四性"[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3):53-54.
[6] 房丽娜. 生活化课程理念下的幼儿户外自然课堂探究[J]. 中国教师,2021(12):91-93
[7] 傅晓虹.让一节数学课堂成为“自然课堂”[J]. 数学教学通讯,2013(1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