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东坡文化的广泛传播与运用,学界对其的研究逐步深入,取得一大批可喜的研究成果。 追寻苏轼的足迹与 诗词文赋,各个地区结合本地特色赋予了东坡文化丰富的内涵。 学界就东坡文化的内涵、发源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就其与 “教育因子”、旅游开发的关系多有论述建言,涌现出大量颇有见地的研究著述。 关键词: 东坡文化 文化内涵 教育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当前,我国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 都要求弘扬中华文化, 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 值。 东坡文化就正是我们应当弘扬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它随 苏轼、苏洵、苏辙的足迹,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在不同的地 域、不同的时间都有一定的发展和传承。 学界在弘扬东坡文 化上,也做了相应的努力,对其研究多有著述,具体如下: 一、东坡文化的内涵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黄冈)期间,躬耕东坡, 并仿白居易“香山居士”雅号,号“东坡居士”,以此为节点,学 界对于东坡文化的内涵及其外延, 特别是与苏轼文化的关 系遂有着不同的理解,其大体可分为两派。 第一派学者认为东坡文化是苏轼贬谪黄州后,以“东 坡居士”为号之后所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不同于其他 以苏轼或苏轼家族为表征的文化,如“苏轼文化”、“三苏文 化”等。 其中谈祖应认为“东坡文化是以苏东坡贬谪人生的 观念形态为研究对象,具有苏东坡鲜明个性特征的有关其 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及生活方式等之总和。 它不是‘苏轼文 化’的简单复制,更不是‘三苏文化’的刻意翻版”[1],并在 《“东坡文化”之肇始、解构及重构》一文中,更加深入论述 确证黄州是“东坡文化”肇始、解构及重构之地。 其他学者 如赖玉芹、饶学刚[2] 等皆持此种观点,认为东坡文化发端于 黄州,但对于东坡文化之定义略有不同,如赖玉芹认为“凡 是与苏东坡有关的一切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结晶都属于东坡 文化”[3]。 另一派学者则以东坡代指苏轼,所谓“东坡文化”的实 质即等同于 “苏轼文化”, 认为二者本就是一个有机统一 体,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朱靖华认为:“东坡文化不仅是某 一方面意蕴的纯粹产品,而是多种意蕴的有机整合,它呈 现出多角度、多层面、多功能的立体文化系统。 ”[4] 左国华、 谢鸽认为东坡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包含以苏东坡为中心 形成的集历史学、艺术学、军事学、文学养生学、烹饪学、医 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现象,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5]。 总而言之,两派对于东坡文化认识之异,在于东坡文化的外延, 即对于东坡代指苏轼一生的成就及其文化 现象。 但两派之间并无本质区别, 更多的只是表述上的差 别,多系文字而已。 二、东坡文化的发源地 苏轼出生于眉州(今为眉山),随后在凤翔、杭州、徐州、 密州等地任职。为官时期,苏轼因“乌台诗案”、新党执政等问 题相继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等地,尤其在黄州(今为黄冈), 他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别号为 “东坡居士”。 因此,学界多认为东坡文化发源于黄冈。 谈祖应从说文解字的层面解释东坡文化是一个偏正短 语,“东坡”就限定了“东坡文化”的范畴。 其认为“东坡”,一是 指东坡这个人,二是指黄州城东数十亩的故营地。 此外,他还 谈到了“居士”的称谓、建构东坡哲学体系等都始于黄州[6]。 中 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 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会长涂普 生认为“东坡文化的生发与成熟,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 由苏轼向东坡居士转变所经历的非常的、 深刻的变化所生 发和成熟的一种文化”[7]。 黄州是东坡文化的发源地[8],对此, 赖玉芹、谈祖应、饶学刚等均持此种观点。 其中饶学刚针对 “黄州只是东坡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凡是苏轼生活、学习、工 作过的地方,都是东坡文化发源地”产生怀疑。 他认为“东坡 文化”的发祥地,而非东坡一生的生活地或称涵盖地,正如 任何祖先、民族、文化、文明等兴起一样,发祥地只有一处。东 坡、东坡居士、东坡文化是在苏轼谪居黄州后诞生的。 至于 苏轼后半生官居朝廷、颍州、扬州、定州等的仕宦文化,贬谪 文化,各地以“东坡”命名的东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可以 视为东坡文化的延续、升华和辉煌,或者统称为广义的“东 坡文化”。 但这些与东坡文化发祥地毫不相干,更与东坡文 化的发祥地毫不相干[9]。 三、探讨东坡文化的“教育因子” 尝有学者言,苏东坡是一位立功、立业、立德、立言等方 面卓有成就之人,两篇《赤壁赋》不知触动古今多少文人墨 客之心弦。 其思想及经历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子,如何 将其与当前思政教育相联结,学界对此亦有所论述。 如胡燕 在《东坡文化的传承与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探究》一文中分析了东坡文化精神在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以 及感悟世事人生、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等方面的作用,并对 东坡文化在高职校园传承的形式及途径提出了意见和建 议[10][11][12]。 李新、刘昊旸在《论“东坡文化”对于学校教育理念 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苏轼所秉持的明道宏德、志存高远的 理念,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的作风及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 行为,分别对当代学校的道德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13]。周吉群在《挖掘名人文化的教育价值,促 进学 校 特 色 发 展》、《名人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和发 展———以东坡文化为例》[14][15] 中都提到了名人文化具有独特 的教育价值,并以眉山教育发展为例,论述了苏轼及东坡文 化对眉山学校的特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学校在 建筑元素、办学理念、课程系统都融入了东坡文化,极大地 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此外,周珺黛在其硕士论文中还论述 了黄州东坡文化在高校美术课程中的运用与体现[16][17]。由此 可见,东坡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之重,尤其对大学生思 想素质教育的影响之深。 四、对于进行东坡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言 在我国大力提倡挖掘传承传统文化的号召之下, 名人 文化在很多地区、领域得以体现与运用,并将其作为推动城 市经济发展的特色力量。 以苏轼为中心的东坡文化就在眉 山、黄冈、惠州、儋州等城市的发展中得以充分体现,学界对 此也多有论述。 眉山市第三次党代会在党的十八大指引之下,提出“以 东坡文化为特色塑造眉山文化品牌, 建成中国历史文化名 城”的目标。 据此,刘晓琼梳理了眉山以东坡文化为代表的 主要文化,并指出旅游和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 的思路及对策。 如确定文化主题,进行旅游分区规划;开发 文化体验性旅游项目等[18]。 在如何将黄冈的东坡文化整合 其旅游资源的问题上,郭杏芳提出按照苏轼的踪迹,建设 相关的旅游景点;对苏轼的各种经历进行挖掘,增加黄州 旅游的传说和意趣;整理苏轼的诗词文赋,开发旅游产品 等措施[19]。 林善炜在《东坡文化助推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 究———以儋州市为例》 一文中阐述了东坡文化对城市发展 的作用, 并指出旅游精准扶贫应当贯彻东坡文化中的民本 思想,达到扶贫的长效性[20]。此外,还有《保护历史遗存,传承 东坡文化———浅析常州市东坡公园之文化再塑造》、《惠州 传承创新东坡文化注入发展新动能》[21][22][23] 等文章,也为东 坡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不少借鉴。 总之,在当代城市的 发展中,追寻苏轼的足迹,凡是其走过、生活过的城市,几 乎都将其作为一种特色的助推力进行挖掘开发,并将其弘 扬开来。 综上所述,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学界就东坡文化的内 涵、外延、发源地、旅游开发等已多有研究,但对东坡文化与 思政教育的联系的探讨相对较少, 且多偏重于学术伦理的 分析,少有具体课程案例的结合与教学方法指导,难化为实 际教学所运用。 此外,从现有研究成果数量上看,多以黄州 为中心,研究倾向性较为明显,但研究多浮于表面,还有待 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社 会多元化发展下,东坡文化被广泛传播开来,且得到了较好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