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东坡”文化视角下小学“自然”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22-10-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肖丽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题主持人基本情况(不超过2人)


 (1)

金贤

 

出生

年月

1979 4  


行政职务

校长

专业技

术职称

中小学高级

研究专长

理论研究

实践探索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学士


工作单位

常州市东坡小学

手机(必填)

13815057369


E-mail(必填)

44269390@{域名已经过期}


 

(2)

肖丽

 

出生

年月

1979 9 


行政职务

教发部主任

专业技

术职称

中小学一级

研究专长

理论研究

  实践探索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工作单位

常州市东坡小学

手机(必填)

13656119881


E-mail(必填)

1908932634@{域名已经过期}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不含主持人)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单和芳

常州市东坡小学

中小学一级

理论研究

语文教学

课题副组长

实践研究

 纪梅

常州市东坡小学

中小学一级

理论研究

数学教学

实践研究

史瑜琳

常州市东坡小学

中小学高级

语文教学

实践研究

顾妍萍

常州市东坡小学

中小学一级

语文教学

书法教学

实践研究

陈怡

常州市东坡小学

中小学一级

语文教学

实践研究

恽销洁

常州市东坡小学

中小学一级

综合实践教学

实践研究

王梦黎

常州市东坡小学

中小学一级

音乐教学

实践研究

秦丽芬

常州市东坡小学

中小学一级

数学教学

实践研究

袁俊景

常州市东坡小学

中小学一级

美术教学

实践研究

常州市东坡小学

中小学一级

科学教学

实践研究






课题主持人“十三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课题名称

立项部门

立项时间

任务分工

完成情况


“独二代”儿童阳光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

规划办

2012.12

核心成员

结题


《丰富单元主题,提升表达能力》

天宁区教师

发展中心

2015.10

主持人

结题




















作(限填10篇)

论文或著作名称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或出版时间


《浅谈小学生活作文指导》(金贤)

《新课程学习》

2013.11


《让拼音课堂展现语文的魅力》(金贤)

《新课程》

2013.10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与生活》(金贤)

《新课程》

2013.12


《小学英语Story Time板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4.02


《依托节点事件,助跑校本培训》(肖丽)

《常州教师教育》

2017.05


《小学高年级对话型语篇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思考》  (肖丽)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7.12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东坡”文化

东坡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包含以苏东坡为中心形成的,集历史学、艺术学、军事学、文学养生学、烹饪学、医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本课题中,是指苏东坡一生中10余次与常州结缘,在常州游学、访友、生活,留下的具有常州地域内涵的文化烙印,主要包括东坡先生自然中山水怡情、人生中进退自如、思想上乐观豁达等特征。

   2. “自然”课堂

广义是指将课堂搬进大自然,在日常活动中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获得直接经验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由、和谐发展培养自然全面发展的“新人”。本课题中是指的是借鉴东坡先生在常州生活的形式和内涵、将学习内容融入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活中,并通过创新学习方式,达到自然学习的课堂状态,形成在自然的课堂(学习环境),自然地在课堂(学习状态)和课堂中的自然(学习互动)和谐一体的课堂生态。

    “东坡”文化视角下小学自然”课堂的实践研究:以常州地域“东坡”文化的精髓融入课堂教学,进行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探寻自然”课堂的实施路径和评价体系,促进东坡学子在课堂中自然焕发生机,发挥其育人价值。

 

(二)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 关于“东坡”文化的文献研究

1. “东坡”文化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才能“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在诗词、散文、文论、书法、绘画、考古、农业、医药、养生等方面造诣颇深,是灿烂华夏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率真、旷达、博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是一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君子。

2. “东坡”文化教育价值的研究

苏东坡一生经历坎坷,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全国许多地方都在研究东坡文化,探寻东坡文化对地方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积极因素。李新、刘昊旸在《论东坡文化对于学校教育理念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苏轼所秉持的明道宏德、志存高远的理念,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的作风及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行为,分别对当代学校的道德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周吉群在《挖掘名人文化的教育价值,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名人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以东坡文化为例》中都提到了名人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并以眉山教育发展为例,论述了苏轼及东坡文化对眉山学校的特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学校在建筑元素、办学理念、课程系统都融入了东坡文化,极大地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江苏省宜兴市东坡小学在校园文化,办学理念上于东坡文化相融合,开展东坡文化与学校环境及文化氛围的研究东坡文化与学科整合及校本教育的研究东坡文化与制度建设及师生行为的研究。四川眉州市东坡小学融入东坡文化元素,打造学校诗化育人环境,建设东坡文化传承的课程体系,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东坡文化体验活动。黄冈市东坡小学开设东坡教育课程,举办校园东坡文化艺术节,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把东坡文化精神融入德育和日常活动之中。

3. 常州“东坡”文化

常州,是东坡眼中的君子之邦,鱼米之乡,不二的归隐佳境,他曾十几次到访常州,在常州访友、游学、生活,多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可以说是常州丰厚的文化积淀、崇文重教的社会风尚,以及他在常州的众多知音,使他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他最后定居并终老常州的重要原因。至今常州尚有与其有关的留香泉亭、诵滩、舣舟亭、洗砚池、孙氏馆等遗址遗迹。

东坡的常州情缘和有关常州的诗文创作对常州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历代时期常州人文的兴盛,对常州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据统计,东坡留下的与常州有关的诗有66 首,词有10 首,散文有103 篇,对常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坡先生的品格操守、治理方策、文学成就,不仅起着表率和引领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常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思潮

1. 核心素养研究

2014年,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我国核心素养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方面分别从概念界定、发展历程和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在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方面分别从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方法方面研究方法也有所创新。

2. 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

2019 62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育”融合的提出既传承了中国文化元素,又具国家视野和世界眼光“五育”融合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简单拼凑、整合,而是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综合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育”融合在具体行动路径上要先行先试,聚焦“五全”和“七进”,其中“五全”指“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息育人”;“七进”指五育要“进文化、进课程、进课堂、进生活、进评价、进治理、进生态”。

3. 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教育领域 。洛恩斯 ·索菲(Loyens M.M.Sofie)在真实课堂环境条件下对“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所展开的实证研究,则证明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确明显地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以注重批判性理解、强调信息整合、着重迁移运用为典型特征,指向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复杂问题,尝试给出解决方案,已经成为我国变革学习方式、落实核心素养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抓手。

三、 自然教育

法国教育家和哲学家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一书中详细讨论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积极引导他们在日常活动中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自然获得直接经验最终促进儿童身心得到健康、自由、和谐发展从而有利于培养自然全面发展的“新人”。所谓“自然”完全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而言,自然教育是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教育应回归儿童,还儿童以原有的“自然状态”。

综上所述“东坡”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各方面都有极大的学习和研究价值,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传统文化传承、学生的品格塑造都是行之有效的,实施的路径可以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评价的激励和引领上进行,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品质的达成。当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思潮都指向于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这也契合与自然教育尊重儿童天性的观点。这些理论都给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

     许多学校对“东坡”文化的研究大多从文化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开展,但将“东坡”文化和地域相结合的研究几乎没有,其次,自然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华精髓相结合的研究也是空白。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是:

1. 通过传统文化与地域自然文化资源的融合研究,探索地域自然文化对小学生气质品质培养和形成的积极因素。

2. 将课堂教学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活相结合,创新学习方式,并在自然学习中认知地域文化。

3. “自然”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相结合,探索传统文化在“自然”课堂中相互融合,价值达成的有效策略。

 

(三)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立足于校内外资源,打造“自然”课堂学习场域,建设“自然”课堂学习环境。

2. 围绕“自然”课堂,探寻师生在课堂中自然状态的激发和维持策略。

3. 创新学习方式,关注师生“自然”课堂中自然互动过程,形成课堂教学自然互动的相关策略。

 

(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研究内容:

1. 东坡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面向全体师生,以调问卷、访谈、课堂分析等方式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分析学校课堂教学的整体样态,形成研究报告或相关结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现状,了解他们的成长所需,为研究聚焦做好准备。

2“东坡”文化视角下小学“自然”课堂的文献研究

    围绕“东坡”文化、“自然”课堂、自然环境、学习场域、课堂互动等关键词进行深入的文献研究,借鉴相关理论依据,挖掘彼此之间的联系,寻找课堂教学的启发,丰富研究内涵,也为后续的研究寻找思路和方向。

3.“东坡”文化视角下自然学习环境建设研究

关注研究核心,将课堂与学生的自然生活和自然场域相勾连,从校内校外两方面打造自然学习场域,校内将东坡文化与校园环境相契合,打造校园自然场域。校外寻找校园周边、常州地域内的自然学习场所,形成本课题的自然学习场域架构,推动场域的进一步开拓与建设,实现室内向室外的拓展,校内向校外的延伸,发挥场域的育人价值。

 

4. 学生自然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开发研究

从国家课程和校本内容两方面进行“自然”课堂的实践研究。立足于各学科教材,寻找适合的课程内容,挖掘其内在勾连,统整教学内容。并结合研究主题,实现学科教学的拓展与丰化,内容之间的勾连与渗透,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融通,形成自主开发的校本教学内容。立足“自然”课堂,分析教材内容,自主开发资源,形成自然学习的内容体系。

5.  师生在课堂中自然状态激发和维持的策略研究

聚焦东坡校园的文化建设,关注师生特质的形成,研究课堂中师生的心里状态。以“自然”课堂生态营造为推动,思考课堂自然状态的日常样态,研究课堂中自然状态的创设和制约因素,并以此为研究导向,形成相关策略,充实研究过程和成效。

6. “自然”课堂中的师生自然互动的研究

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内外资源的融通使用,师生互动的有效机制,创设良好向上的教学生态,关注师生在课堂中的行进状态,形成自然互动的良好样态。重点研究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形式、内容和动态过程,形成相关策略,达到课堂中师生围绕教学进退自如的自然状态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查阅文献、解读关于“东坡”文化、“自然”课堂等相关文献,开展文献整理获得研究的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认真梳理相关研究聚焦点的发展脉络,以此为基础,开发相关的课堂教学资源,校内外拓展的研究点,开展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3.案例研究法:形成多个视角的思考与研究方向,整理出典型的研究案例。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学习、反思,促进后期的研究。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关注实践,并积极开展深入的理论学习,以实践探索促进组内成员认知的提升。并以理论反促实践的推进,以实践深化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深化,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21.9——2022.1) 确定课题组成员,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室,制定研究方案。立足于相关文献,组织成员进行研究和学习,规划后期研究方向与思路,形成系列报告,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22.2-2024.2) 制定具体研究计划,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课题研究。

 具体措施:

1)依托前期思路梳理,借助专家力量,通过课题组研讨,形成本课题研究的初步架构。

(1)制定具体明确的阶段研究跟进方案,并通过统分结合、以点带面、逐步深化的方式,系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过程中改进研究方法,完善研究细节。

(2)深入挖掘相关资源,聚焦学科教学,打通校内外,实现深入拓展,以此实现研究的推动。开拓研究的视角,不断丰化过程。

(3)立足于学校发展需求和规划,研究过程中形成师生发展特质的新追求和具体规划,推进研究的深入,实现师生的发展。

5)定期反思总结,提炼研究推进中的经验,梳理成功案例,完善研究过程。开展阶段性反思与提炼,不断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和实践能力。

 3.总结阶段(2024.2-2024.9) 整理过程性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汇编优秀论文,汇总优秀实践与思考案例、典型个案、精彩解读文稿,总结课题组研究情况,准备接受成果鉴定。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将课堂与传统文化自然生活、自然环境相融合,构建在课堂中的自然,形成灵动、自然的课堂互动形态,促进学生在良好的自然状态下学习浸润,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促进学生在场域中有效学习,催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创新之处:

传统文化引领教学研究:结合学校的发展大背景,走进“东坡”其人其事,提炼名人文化内涵,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不断促进研究的深化。也以此不断丰富研究内容,推动教学的内涵发展。。

自然环境融入课堂教学:将学习内容与自然的生活和环境相统整,创设自然学习的氛围,创新教学方式,探究课堂教学的自然状态。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责任人


《东坡小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

2021.11

肖丽

《东坡小学课堂教学自然环境的开发和架构》

研究报告

2021.12

单和芳

 

“东坡”文化视角下“自然”课堂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2023.12

史瑜琳

黄慈翔

袁俊景

 

“东坡”文化视角下小学”自然”课堂的实践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22.12

肖丽

单和芳

 

最终成果(限3项)

“东坡”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论文

2023.5

史瑜琳

 陈怡

《传统文化视角下“自然”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论文

2023.5

肖丽

单和芳

 

“东坡”文化视角下小学”自然”课堂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报告

2024.6

肖丽

单和芳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先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 持人课题研究经验丰富

主持人金贤现为常州市东坡小学校长,20198月前一直在常州市解放路小学工作,曾参与解小国家级课题《“独二代”儿童阳光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主持过市级课题《少先队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优化融合的实践研究》(已经结题)。语文学科教学经验丰富,多次组织开展大型活动,理论素养扎实,研究经验丰富。主持人肖丽为东坡小学教科室主任,曾主持过区级课题并顺利结题,所撰写的论文有两篇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小学外语教学》,多篇论文省市级获奖或发表。

2. 东坡文化研究基础丰厚

我校以东坡命名,这是我们独特的研究资源,在朝阳桥小学整体迁入东坡小学之前,学校师生就开展了走近东坡的学习和研究活动,师生们了解东坡其人其事,探寻东坡的气质和内涵,在语文、书法、少先队活动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活动。20209月进入东坡小学后,学校开展校本研究:《东坡文化特色课程校本化建构与多元实施研究》,并以此积极申报前瞻性项目。学校将以东坡文化融入办学理念中,积极创设具有东坡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具有东坡气质的学生群体。前期的思考和实践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学校设施保障到位

硬件保障:东坡小学是一所新建的学校,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完善,校园环境与东坡文化相互融合,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环境和硬件保障。

人员保障:学校重视科研的发展和研究,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课题培训和学习,本课题中的核心成员均为学校各学科的骨干教师,有着一定的研究基础。我们还将积极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和引领,保障本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经费保障:学校将全力保障本课题的各项研究经费支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东坡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天宁区劳动中路3号   联系电话:0519-88812198-8005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