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下对高年级学生作业设计的若干思考
[摘要] 数学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反馈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数学作业,不仅使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作业设计要讲究策略,精心设计练习题,才能提高作业实效。本文结合《新课标》,共同探讨作业设计是如何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
[关键词] 作业设计 问题 思考
现象回放:作业问题尤为严重
每当学校进行作业检查,发现学生的作业质量在变化,年级越高,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不同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从我校的学生资源、家庭教育分析,发现我校学生相对城市学生低了几个档次,单亲家庭的比率偏高,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90%的孩子的学习都是放养式,加上家长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于高年级的作业已经完全辅导不了,家长采取的方式,要么靠孩子自己写,要么借助电子产品辅导。可现在真正自觉的孩子有几个,贪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为了玩,孩子们对待作业的要求就降低了,不愿意多动一下脑子,草草了事,就瞎写或直接抄袭网络上的答案。这样写出来的作业还有何意义?还有什么质量可讲?每当批改这样的作业,我们高年级的老师总要叹息道:“哎,现在的孩子怎么啦?就让他们完成教材配套的练习,班级就没几个学生是认认真真写的,而是拿这种作业来忽悠我们?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对作业没有兴趣呢?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纠正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其实只要上课认真听,方法懂了,做作业也就花不了多少时间?”这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的经验。
我们的问题:老师布置了多少作业,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几年的学习经验了,也同时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了。传统的作业都是做教材配套的练习,刷试卷,学生都是在极不情愿的状态下接受这些作业,在学生眼里,这些作业是不得不做的,学习态度端正的,能认真对待,相反,就是敷衍了事。所以我们每天面对着一堆没质量的作业,心中不由地想对学生说:“你们上交的能叫作业吗?”我们只能反思自己布置的作业,到底哪里出状况了?结合现在我们布置的作业内容,我们归结如下:
1.形式单一,内容无趣。多数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会周而复始地根据当天所教的内容布置配套练习中对应的作业,而学生也能猜到下次作业会写哪一页?计算完成方式也单一,只是对考试中出现的几种题型的反复操练,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操练工”。这种无趣的作业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家庭因素,更使学生对作业产生厌倦和消极的心理,你要我完成作业,我会按时完成,至于作业的质量好坏,他们就不管了。
2.整齐划一,一刀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关注班级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对全班布置统一的作业,所有学生必须按照要求完成统一的作业。这种“一刀切”的作业没有层次性,势必会造成“差生吃不消,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作业质量下降,学困生和优等生的数学能力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
3.重复、乏味、低效。多数教师布置作业的依据就是书本,而不是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学生只会运用公式或数量关系式写呀、算呀,而不是在听、看、闻、摸等。学生的触觉、味觉等多方面没有被调动,对作业没有新鲜感,失去了兴趣,产生倦怠感,枯燥的作业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每天都在痛苦地写作业,根本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而教师却收到的低效甚至无效的作业。
我们的思考:精心设计高年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德纳指出:“对于一个孩子发展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加上今年《新课标》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教育模式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随之而改。数学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更利于学生高效理解课堂内容,并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为了尽可能减少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既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又能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这是作业设计的主要要求之一。现从这几方面来谈谈高年级的作业设计。
(一)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老师,要是数学缺乏趣味性,学生根本不想投入,光靠我们硬生生地牵着学,我们不仅教的累,学生学的也累。比如:五年级《小数除法》这一单元,虽然学生掌握了除法竖式的笔算法则,但在平时练计算时,学生总有错,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率。练习计算本是一件枯燥的事,没有任何要求,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练,往往就会出错。因此在设计计算练习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不能死板地练计算,可以让孩子去超市收集一些有关小数的价钱,再让同桌两人互相出题算一算可以买几个?再比一比俩人中谁的正确率高?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作业设计要体现情境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注重创设情境,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能更投入到课堂中。同样我们的作业设计也不能脱离情境,《新课标》提出情境的选择最好是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这样学生就看到了活生生的题,而不是原来的那种为了考试而出的单一的、死板的和枯燥的题。比如上学期五年级期末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游乐场里有一个摩天轮,半径是10米,坐在摩天轮上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了多少米?如果摩天轮上每6.2米装挂一个透明座舱,那么大约装挂了多少个透明座舱?题中所选的素材是学生喜欢玩的游乐项目,相对他们来说既喜欢又熟悉,能在期末试卷上出现,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答题也更加认真。试卷中还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餐桌,直径是2米,桌面正中间放着一个可以转动的圆形转盘(配图),转盘边缘到圆桌边缘的距离是0.4米,圆形转盘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同样也是情境图,而学生看到这题就一脸懵,根本无从下手。原来这个情境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不是太熟悉,有的孩子可能没见过这样的餐桌。
(三)作业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不是教师随意想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而是要跟教材内容有联系,开放性作业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延伸,一般设计成条件或问题不完整、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作业练习,像这种作业,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解题方法也会变多,思维和创造力也变宽阔,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克服思维定式的局限。
(四)作业设计要体现题型多样性。
练习单一的题型,学生容易思维定式,题目还没读完,就提笔做题,脑子里根本没思考直接套用之前的解题方法,从而养成了消极的学习态度。所以,老师在作业设计上就要考虑题型的多样,可以将试卷中经常出现的题型(计算、填空、选择、操作和解决问题)放在平时的作业中。我们要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的特征,选择合适的题型,比如:教学《小数的简便计算》,虽然孩子们有了整数简便计算的基础,如果还是按以往的方式直接练简便,不光枯燥,学生的正确率也不见很高。我们可以改变练的题型,设计成比大小或选择题(怎样算更简便),学生就能开动脑子,积极思考,能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对于易混的知识点,设计对比练习,学生练习比较后发现差别,认清本质。通过多种题型的反复练习,学生很容易辨别属于哪种类型?也能快速找到解题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考虑我校的学生生源、家庭辅导情况、性格特征和自身因素,学生的自觉性、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也就有差异。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基本已经养成,加上家长根本辅导不了。我们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并要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材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难易适中,给学生留足够的选择余地,能发挥学生学好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将作业设计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班级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作业,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减少基础题的量,让他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题和拓展题上;能力弱的孩子多练基础题,如果有能力可以选做提高题和拓展题。这样的分层作业,既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兼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可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相应的发展,随即作业质量也能提高。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死刷题,而是要根据教学任务精心选择、设计,同时要符合“双减”政策,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掌握所学的知识点的基础上,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菊玲.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都市家教,2012年12月(上),总第23期.
[2]王菊玲.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布置.都市家教,2012年12月(上),总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