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主题:“双减”背景下提升学生课余生活品质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了解小学生当前课余生活的状态以及对课余生活的期待,诊断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梳理。
2.通过专题研讨、班级活动开展等,初步形成提升小学生课余生活品质的指导策略。
三、具体措施
1.转变观念,系统学习相关理论。
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小学生课余生活品质的相关内容做文献研究,发现前人对相关规律的认识,归纳相关规律瑜理论的发展过程,以指导实践。在文献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更新思维,转变陈旧的观念。
同时,课题组成员还要对国家下发的相关文件进行认真研读,领会精神,明确方向,对文件出台前后,学生课余生活品质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
2.实践研究,认真梳理存在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是围绕“小学生课余生活品质”展开的,课题组成员亟需厘清小学生当前课余生活的状态。本学期,要进行问卷的设计及调查,同时还要进行相关访谈,根据问卷调查、访谈的结果对所存在的问题做出梳理并分析原因,为下一步活动的展开提供依据。
3.专题研讨,初步形成指导策略。
(1)确立子课题,扎实日常研究。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以个人或小团体的形式确立子课题研究主题,如对影响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主体对象的研究、提升小学生课余生活品质指导策略的研究、对于学生课余生活相关的场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对学生课余生活的动态评价研究等。确立研究主题之后,在所在班级展开实践研究,关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利用好资源,积极探索指导策略,真正提升学生的课余生活品质。
(2)现场活动研讨,提升研究能力。课题组内定期开展现场活动研讨,执教者围绕课题研究主题,确立活动内容,对活动背景和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开展主题活动。课题组成员对活动评价表进行设计,直指研究主题,让研究更有针对性,为后续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案例的研究,有助于课题组成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研究能力。
4.资料收集,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关注过程性资料的收集,一是对课题研究路径进行梳理,明晰研究的目标及不足之处,及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与调整。二是呈现研究过程中的成果,以能对成员所在校或者所在区域形成一定的辐射影响作用,提供实践的指导策略,真正能够在“双减”背景之下提升学生课余生活品质。
四、具体安排
2-3月:
1.制定本学期研究计划。
2.学习相关文献研究。
3.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梳理问题。
4-5月:
1.确立课题研究子课题,并进行实践研究。
2.现场活动研讨,初步形成提升小学生课余生活品质的指导策略。
6月:
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整理成果,做好课题档案的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