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以初心献礼百年 争当“四有”好老师——讲述东坡“四有”好老师的教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4-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葛恬

四月逢花开,遇见美好,岁月里满是芬芳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做学生引路人的指示精神,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努力造就一支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我校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开展主题沙龙活动。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是全体教师的追求。学校开展“做东坡‘四有’好老师之我见”活动,在分享中,各年级老师畅所欲言,立足“四有好老师”,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所思所想进行反思论述,规划未来。老师们分享时,总能有感而发,师生相处时的一次掌声,一个微笑,一次活动,一次发言,都如数家珍。提到学生的成长,老师们是自豪的,勤于奉献的他们表示将努力为孩子们搭建成长的平台,让每个孩子在新校园里快乐成长。老师们还纷纷表示信息化时代,自己需要加强学习,努力完善自己,从而得到锻炼。

一年级:转变理念  迎接挑战

一年级全体老师怀着欣喜,和萌娃们一起快乐成!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带来高质量的教育。调整教育心态,以爱为源泉,以积极乐观、接纳的心态对待每个孩子;调整角色需要,做孩子学习、生活的好伙伴,倾听他们的建议,做他们的引路人;调整教育方式方法,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效率,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二年级:提升自我  当好引路人

二年级组的老师们围坐在一起结合日常所见、所思分享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年级组长顾富群老师总结到:修身养性,做一个有气度的老师;热爱阅读,做一个有深度的老师;关注形象,做一个有风度的老师;关爱学生,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

三年级:初心不改  育时代少年

三年级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谈感受、聊困惑、分享经验。范建东老师说“好老师是有创造力的教师”,刘芬羽老师认为要在工作中找到一种师生之间的和谐状态,做一名能感受幸福的老师。东坡小学的老师们不忘初心,定能培育出新时代的好少年。

四年级:凝心聚力  奋进新征程    

单和芳老师提出只有严于律己,学生才能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做人,学会成事。宋冬兰老师提出我们要怀揣仁爱之心,对待每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暖暖的关爱。王莉亚老师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活水,才能让学生信服。陈世芬老师作了总结她觉得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电子化教学能力,平时要多专研、多学习,尤其是英语老师,一定要走在教学“e”科技的前沿。

五年级:砥砺奋进    携手共成长

五年级老师们积极投入,主动交流自己对“四有”的认识,努力开拓视野,在实践中革新自我认知。几位老师分享自己教育中的点滴小故事,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孩子们纯真的脸庞,活跃的身影,每一位教师都将奋进向前,为学生描绘精彩的蓝天。他们将携手向前,团结一心,努力实现突破和成长。

六年级:善教乐学  “四有”老师

六年级组老师们畅所欲言史瑜琳老师认为老师要树立远大理想,勇于奉献,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老师则认为老师要注重言行,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晏宇老师认为一名好教师应该努力改革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老师则提出要具备“仁爱之心”不仅要关爱学生,这“爱”也应体现在对待家长与同事上。

 

现场分享氛围一度被推向高潮,老师们言谈中有爱,这股爱无言却有力量,激励着孩子们成长。互动中有情,满怀希冀,充满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老师们眼中有光,交流现场盈满了正能量。分享时,王书记和金校长给予高度肯定,正是因为大家的辛勤付出,才能让美好点滴纷至沓来。

“四有”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中,还要在实践中深化认知。王书记提出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爱和鼓励,此外要加强家校间的信任,才能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还要积极适应新常态,改变固有思维,实现新场域下的融合,在合作中丰富自身视域,开拓视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更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最美人间四月天,教育晴空里有爱,有美,有色彩。在奔赴“四有”好老师的路上,我们都满怀一颗初心。金校长在总结时勉励大家要适应当下的新常态,平日工作中,要做到修心养德,努力成为一个极富正能量的人。“向外求阳,向内求心。要积极走出舒适区,在发展的旅途中要思考东坡师生的特质,成为像东坡先生那样的人,拥有这样的精神旨归:卓然独立的君子人格;乐观旷达的精神气质;仁厚待人的宽广胸怀;好学,乐学的治学方法。

初心不改
教育不止

积极践行

献礼百年
奋进东坡教师
必将乘风破浪
一起行走在

更加美好的教育路上……

(撰稿:各年级组长  审核:金贤)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东坡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天宁区劳动中路3号   联系电话:0519-88812198-8005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