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萤,骄阳似火。学生们迎来了暑假,7月5日我校40位小记者迎来了崇明民俗二日研学之旅。这次活动旨在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各种体验感受科技的魅力,拓展学生科技视眼。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当地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了解,进行今昔对比,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祖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感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俗话说,民以食为,食以灶为先。第一站,我们走进了远逝的记忆“灶”。在“崇明灶文化博物馆”里灶神传说、灶具荟萃、灶花集锦、灶台美食,无一不吸引着大家。尤其是崇明乡间各种各样美丽的灶台,人物、山水、花木、动物等图案应有尽有。据说,象征着吉祥,昭示着富贵,表述着向往,蕴含着祈求。800多年的民间艺术,勾起人们对渐远岁月的记忆,学生们驻足欣赏充满了好奇。
走进“崇明土布馆”,学生们被眼前的一架架木制机器吸引。王婆婆正在把一朵朵棉花纺成纱线。几位小记者迫不及待想试试,在婆婆的指导下,一手捏着棉花,一手摇着机器,开始纺纱。笨拙的动作,还没开始纱线就断了,急得头上汗珠直往脸上淌。这时,孩子们才感受到挂在眼前琳琅满目且漂亮的土布,原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就织成的。能让孩子们沉下心来,做好一件事那要数土布贴花。
制衣多下的碎布,在巧手的剪、贴中转眼成了美丽的蝴蝶、可爱的小猫,个性十足的乌龟……装进画框,瞬间成了一幅艺术品。
在崇明岛,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浓浓民俗的可不止这些。亲自动手做崇明印糕,嚼一块香甜软糯,忘记了暑日的炎热;敲锣打鼓唱念做打,由一人完成的崇明扁担木偶戏,让人捧腹大笑;踩高跷更难,孩子们东倒西歪,跌跌撞撞,总算也能走上两步;龙,中华民族的象征。广场上十几个孩子手持一条巨龙,伴着鼓点,在龙珠的引导下,舞弄起来,左耸右伏,蜿蜒翻腾,虽然很不熟练,但每个人都乐在其中,享受着体验带来的快乐。
在崇明生态科技馆,学生们沉醉其中,领略的科技的魅力,懂得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许多直观体验项目大家操作后无比震撼,感叹人类智慧与创造的伟大,感受科技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孩子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收获着美好时光。短短两天,大家在过去与现代中穿越,在幽静与繁华中感悟,在传统与科技中体验。不仅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愿孩子们的豪情满怀,化作追逐梦想的动力,成为中华最美少年。愿这个暑假活动成为孩子们最难忘的回忆。(撰稿:徐建芳 审核:王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