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 常州市朝阳桥小学 | 学科 | 数学 | 班级 | 五(2) | 人数 | 49 |
课题 | 圆的初步认识 | 教时 | 1课时 | 执教 | 张文明 | 日期 | 2019.03 |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本质特征上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 制定依据: ★ 内容分析: 圆是指平面上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一定长为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教材对圆的认识分为两步来完成,第一步是低中年段在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时就给学生圆的初步形象,随后在平面图形的单元中不断地巩固;第二步是在五年级下册对圆进行较为系统的认识。使学生对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周长和面积进行深入地学习。 本段教材在对学生认识圆的过程处理上主要是认知、操作为主。圆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是直接给予学生,没有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认识、感悟圆本质的机会。使得学生不能对构成圆的本质进行了解。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觉得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认识圆的本质特征。应让学生经历聚类分析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圆的本质即定点、定长和旋转有深刻地体会。所以,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在不同背景下画圆,对圆的本质不断地进行聚类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给予学生说的机会,加深对圆本质的认知。并且,通过自主创造画圆工具的过程再次对圆的本质进行巩固。最后,通过规范画圆活动,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圆规画规定半径的圆。 ※ ★学生实际: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加之“圆”这一图形在生活中应用较多,比较常见。所以,学生对“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根据实物判断是否是圆。但他们没有经历过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圆。特别是认识圆这一图形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学习“圆”之前,已经对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有过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方法,如:“折、量、画、数、比(估)、看、议”等。这些方法可以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