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册教材的篇目梳理:
1、一年级上册篇目:
12.《雨点儿》、14《自己去吧 》、15.《一次比一次有进步》、16.《小松鼠找花生 》、 19《 雪孩子》、20.《小熊住山洞 》。
2、一年级下册篇目:
2《春雨的色彩》、8《月亮的心愿》、10《 松鼠和松果》、11.《美丽的小路》、10《荷叶圆圆》15《夏夜多美》、16《 要下雨了》、17 《小壁虎借尾巴》、19 《乌鸦喝水》、26《小白兔和小灰兔 》、27《 两只小狮子》、29《手捧空花盆的孩子》、30《棉花姑娘》、31《地球爷爷的手》、34《 小蝌蚪找妈妈》。
3、二年级上册中的篇目:
13.《坐井观天》、14.《我要的是葫芦》、15.《小柳树和小枣树》、16.《风娃娃》、17.《酸的和甜的》、18.《称赞》、20.《纸船和风筝》、21.《从现在开始》、31.《回声》
4、二年级下册中的篇目:
3.《笋芽儿》、4.《小鹿的玫瑰花》、5.《泉水》、27.《寓言两则》、28.《丑小鸭》
5、三年级上册中的篇目:《陶罐和铁罐》
6、三年级下册中的篇目:《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7、四年级上册中的篇目:
《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及选读课文《小青石》五篇童话。
8、四年级下册中的篇目:《纪昌学射》、《扁鹊治病》
五年级的教材中对童话的编排就没有了,着重的是以其他题材形式出现。
二、各年段的编写意图:
1、一年级: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文里,上下册一共编入了21篇童话故事,我想编者之所以会编入这么多的童话故事大抵是因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刚从充满欢乐,充满游戏,充满神奇色彩的幼儿园生活中走出来,他们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然而让他们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校园学习生活,他们必定感到不适应。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需要继续,同时又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童话课文的阅读恰好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同时童话也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操上受到熏陶,让他们不仅在故事中得到快乐,更能在童话的阅读中识得新字,学到新知识,亦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乐趣。
总而言之,童话故事既能让人长知识,更能让人快乐成长,缺少童话伴随的童年生活是枯燥无味的,为了让祖国的花朵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拥有快乐的童年,这也许就是编者的真正意图吧。
2、二年级: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寓言故事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两种故事都具有故事性强、趣味性强、可读性强的特点,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也喜爱读故事。所以在小学二年级教材中编有大量的童话寓言类的课文让学生阅读。这些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质兼美,语言典范,学生爱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我想这也是编者把童话寓言类的课文编入小学语文二年级教科书的意图所在吧。
3、三年级:在这一册教材里安排了《陶罐和铁罐》一篇童话故事、《纪昌学射》、扁鹊治病》两篇寓言重在体现童话的语言特点,体会对话的表达形式特点,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寓意。
4、四年级: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
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他们早已在课内外阅读过许多童话,为什么在这里还要专门安排一个童话单元呢?教材在导读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即“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由此可见,这一组的教学应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阅读一篇篇童话,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总的来说,童话的编写意图有几点:一是借助童话故事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有趣的语言文字里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二是以童话文本作为载体,学习其优美的语言,积淀语言,生发言语智慧,习得语言能力,学习言语知识,当作一种语言学习的典范;三是唤醒学生的童心,插上想象的翅膀。儿童的内心世界不能过早成年化,他们的丰富的想象资源需要不断地开发和挖掘,童话的夸张,比拟给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和生发想象的平台;四是在读童话中明白“真、善、美”。
三、各年段的教学要求:
1、一年级: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趣味横生的语言环境里巩固识字,促进识字与读文的统一;
2、二年级:能读懂童话寓言类的精彩故事内容,并从中汲取故事中的道理。通过读童话寓言故事,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释放孩子的童心,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
3、三年级:在童话的学习上注重感悟语言的特点,对话的表现形式及提示语的作用,进一步区分寓言和童话的特点。
4、四年级:进一步系统学习童话的特点,走进童话,编、演童话,逐步建立对童话的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童话寓言的情感。
四、教材特点: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质。就童话作品来说,通常是“在童话的幻想世界中,人获得了一种想象中的胜利感,一种从人的各种局限中超越出来的解放感、自由感,这种超越感、胜利感、解放感、自由感自然带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因此,童话作品真正吸引读者的是其特有的“新异性”、“神秘性”、“超越性”、“假定性”、“幻想精神”、“人性光辉”以及“游戏精神”等等。小学教材中的童话文本大多是以夸张,比拟作为主要手法,有许多的超乎我们生活的人物,具象,给读者带来新异,超越,富有充分的想象的空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童心未泯,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光辉。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的童话编写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遵循的是由简单向复杂过渡,从科普类童话为主向哲理性童话为主转变,从浅显易懂向深刻转变。在低年段的童话文本中,重在传递科学知识,培养阅读兴趣,而高年级则重在品味语言背后的意思,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真、善、美”。所以说,童话这一类教材的特点除了其本身的趣味性强,可读性强,故事性强以外,还具备由浅到深螺旋上升的编写特点。
五、细读方法:
细读的基本方法大家都非常清楚,从三个角度切入文本开展细读,首先是读者的角度,其次是教师的角度,第三是学生的角度。作为读者的角度来说,读童话是非常简单的,进入文本,感受人物的个性,知道讲了什么故事,了解文本的精彩情节。作为教师和学生的两个角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角色朗读法。
童话寓言故事一般都具有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的特点,故事中的人和事都特别的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特别想知道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命运,尤其能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抓住这一特点,老师在细读童话寓言类的文本时,首先自己就得读好文本,进入故事的角色,读得有滋有味,读得入情入境,读出各个主人公的语气和心态,全身心地投入朗读,进入主人公的角色状态。只有老师读好了,才能进入文本,才能调起学生学习故事的口味,才能使学生听得津津乐道,学得津津有味,满足学生追问“后来呢?后来呢?”的好奇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2.想象对话法。
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 而且是最丰富、最自由的幻想, 因而童话是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最好文学样式。童话作品能把小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而诱人的世界,引导他们去向往、去思考、去奋斗。生动的形象,精辟的比喻,自由飞翔的幻想,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本来比较艰深的思想道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对于童话而言,是培植学生想象力最好的素材。因而,对于细读这类文本,老师最好的方法也是想象对话法,即边读边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文本中的情境,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对话。比如在细读《从现在开始》,想象“动物叫苦连天”的场景,想象“狗熊练跳的本领”的无奈与痛苦,体会猫头鹰和袋鼠行为的荒诞性。细读童话,就得发挥想象力,这样才能读活文本,细读寓言亦是如此。比如细读《坐井观天》,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发挥想象力说一说。你看,这些都离不开我们的想象力。所以细读童话寓言类文本,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象对话法。
3、原作和文本比照细读。在我们的教材里有许多的文本是名篇的节选,比如说《丑小鸭》,我们教师在细读的时候,不能单纯的着力节选的文本,还必须阅读原著的文本,比较语言表达的异同,进一步升华文本的主题,让自己的细读更有底气。同时也就能清晰地认识到学生体会文本价值的点和度。
4、语言品析法。童话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所以说老师在细读是抓住文本关键的语言,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现形式特别的,揭示文本内涵的,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层面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孩子需要习得哪些言语能力,哪些是需要掌握的,哪些是需要积累的,在这语言品析的过程里发展言语能力。
5、补白拓展法。我们的许多文章都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缝隙,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细读文本时,有效地运用补白拓展法,丰富文本的内容,丰满人物形象,提升文章主旨。
一是比照补白。比照,就是对比及照应,它对文章主题、人物形象起到强调、烘托的作用。《巨人的花园》一文前后存在很多的比照,修围墙与拆围墙前后的情景对比,态度对比,想像具体的情节和内心活动,丰富文本。
二是想象补白。童话类文本的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述说故事的语言更是充满灵性和想象的空间。我在细读《小木偶的故事》一文最后一段时,自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拥有了全部表情的小木偶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发生呢?进而对文本展开想像续编。
六、一般教学策略:
1、读。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入编教材的低年级童话,语言优美、明快、活泼,语言反复,象声词多,富于音乐美,是最适合朗读的体裁之一。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读的过程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示范朗读,以情传情。老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调为儿童示范读,充分展现童话的语言美和蕴含的情感,把学生吸引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也可以扮角色读,读中悟情。所谓扮角色读即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当角色,把童话中的情感在自己朗读中表现出来,有效地把情感融入读中。比如说,《小松鼠找花生》一文,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几个语气词----呢、呀、吗等进行朗读训练,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读得绘声绘色。
2、讲。故事是伟大的,记住故事本身比记住一个干巴巴的道理更有价值。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只要让故事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形象就是大大的成功。学生的复述,再现形象。童话故事也是通过语言文字塑造虚拟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在感受童话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作者在童话人物形象中所寄托的人文意识。教完课文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再引导他们配上自己的动作,边演边说,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语言描述上呈现。此时,“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学生把文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能力。
3、说。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正是要通过“感”的过程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而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地给孩子时间,说文本的故事内容,说自己读后的感受,说人物角色的特点,在评价和辨析中广泛地开展说的训练,进一步落实对文本的感悟。
4、演。童话故事富有情趣,通过肢体扮演,可以满足儿童游戏的自然天性。用“玩”的方式来对待童话,是儿童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把玩方式。再者,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
“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在《小木偶的故事》教学中,我就以演促读,在读文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现,再现故事的情境,让孩子们感受学童话的快乐和幸福。
5、编。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想象力“敏感期”,对于讲述童话故事,喜欢加入大量的想象。在教学中根椐低年级儿童爱想象的特点,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续编或改编故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如教学《称赞》时,引导学生想象小獾做的三个板凳的粗糙和做时的努力,体会“称赞”的必要性;又比如细读《我要的是葫芦》,当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发挥想象力说一说。《小木偶的故事》一文结束时,我留下了一项作业,接着课文的后面编写《小木偶的故事后记》,同学们异常高兴,续编的故事想象合理,情节丰满,语言流畅。
对于童话文本的教学策略的把握,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段需要,有效选择教学策略,准确把握方法训练的度,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建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