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 常州市朝阳桥小学 | 学科 | 数学 | 班级 | 五(3) | 人数 | 49 | |||
课题 | 圆的认识 | 教时 | 1 | 执教 | 秦一玲 | 日期 |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能正确画圆;初步利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学习,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制定依据: ★内容分析: 圆是小学数学惟一一个曲线图形,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探索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首先通过生活情境 ,感受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再通过欣赏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以及用手摸,得出圆的定义。接着通过用实物画,发现不能控制圆的大小引出圆规画、介绍圆规画的过程中点拨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并通过画,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最后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 ★学情分析: 先由创设动画设疑导入课题,感受圆与之前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不同。然后通过触摸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再联想到生活中的圆。在以画圆为主线的教学中,进一步让学生感知、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学圆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探索圆的特征的兴趣,在一系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挑战中充分感受圆的魅力与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最后在小结评价中完善知识结构,在拓展中再次感受圆的魅力,有效的渗透数学文化。
| ||||||||||
教 学 过 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
| 1、谈话交流: 大家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想)请大家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猴),为什么呢?(因为小猴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那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 2、揭示课题:圆的认识。(板书课题) (1)师要求学生拿出一个圆片,让学生摸一摸。问:你发现了什么? (2)师板书: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3)追问:它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的?
3、学生举例巩固认识。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无处不在,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
教师结合学生举例,多媒体出示其中的一些物体图形。
4、刚刚我们认识了圆,那么谁会画圆呢?怎么画?能不能像画正方形,长方形那样用尺子画呢?为什么?
5、学生画完后,师展示几位学生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是怎么画的?
| 与老师交流互动
学生交流发现: (圆形的面是一个曲面而且是封闭的。)
学生探究不同。 (正方形,三角形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学生举例
学生探讨画圆的方法
学生尝试画圆 |
圆形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圆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此环节设计意在通过欣赏,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圆形带给人们的美的心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学习目标的提出,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 | |||||||
二、动手操作、认识各部分名称 | 1.画圆 师:刚刚我们画圆时大小能自己确定吗?有没有能自己确定圆的大小的画圆工具呢? 教师黑板边示范边介绍画法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强调:有的人还是画得不够圆,甚至到现在还没有画完,你们猜猜看他可能是什么问题?
教师强调画圆时的注意点: 画圆的过程中,针尖的位置不能移动,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不能改变,旋转时一定要慢。
2、观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认识圆的半径。 现在能确定大小吗?你是怎么确定的?这两脚叉开的距离我们叫它半径。谁能在圆中表示出半径呢? 追问:学生动手画后,师问:谁愿意告诉大家怎样表示? 师: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什么是圆上呢?什么叫圆外呢?什么又叫圆内?)用字母r表示,并在圆中示范画,现在你们明白是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了吗? (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认识圆的直径。 师画出一条直径,问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并用字母d表示。 师:在自已的圆中画一条直径,并标上字母d。
|
学生观察老师画圆的步骤。
学生试着在一张白纸上画圆。
同学互相进行评价。
没有固定好针尖,旋转时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学生尝试表示半径。
学生思考“圆上”“圆外”的概念。
学生发现直径的特点。并尝试画直径。 | 圆形不同于长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它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新课标提倡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本环节中的“画一画”、“剪一剪”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我感悟“圆是一种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 |||||||
三、合作探究,学习特征。
|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圆的各部分名称,那么圆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手中的圆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究。 (1)出示讨论题,让学生先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 ①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的呢? ③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④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2)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来验证。 ①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有无数条。 ②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相等。 ③通过测量验证直径是半径的2倍,并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板书(d=2r,r=d/2) ④通过把圆沿不同方向对折来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它的对称轴就是直径所在的直线上。
|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经验等方面来看,圆规的使用方法是每个孩子都乐于探求的,甚至部分孩子已经会使用。为了满足学生的心里需求,此教学环节一开始便抛出“怎样能让大家快速而又准确地画一个相同大小的圆”的问题,接着通过学生们“说一说”、“画一画”逐步总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最后教学的重难点便在孩子们的交流中顺利完成了. | |||||||
四、 反馈知识, 及时内化
| 1、判断题(多媒体出示) (1)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半封闭图形。 (2)圆的半径是连接圆心到圆内任意一点的线段。 (3)通过圆心的线段叫直径。 (4)圆的半径是直径的1/2。
2、完成练一练1,2。
|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 练习一在结构上起到呼应作用,同时让学生学生们体会更多的是学有所用。课堂的高效还应不忘“双基”目标的实现。“闯关练习”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亦能考核学生双基的达标情况。 | |||||||
五、 运用新知、 解决实际问题。
| 1、师:现在有谁知道小猴为什么会得到第一呢?
2、欣赏美丽的图片,感受圆的美。(你知道吗)
| 学生谈想法:(因为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并且车轴装在圆心上,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所以车子跑起来就又快又稳 )。
| “欣赏”使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再次感受了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圆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的同时,亦给学生带来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下节课的学习定会让孩子们有所期待。 | |||||||
六、 课堂总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本领?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指出关于圆的知识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下次再来一起探究。
| 学生回顾谈收获。 |
栏目列表
圆的认识
基于结构教学的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芬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