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长方体和正方体
基于结构教学的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芬羽

一、单元内容分析

  • 本单元系统、深入地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内容很多。以下是全单元的内容与编排。

    例1、例2长方体的形状特征、正方体的形状特征     例3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例4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例5表面积知识的实际应用

    例6、例7体积的意义、容积的意义                 例8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

    例9、例10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例11用“底面积×高”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例12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简单换算

    单元整理与练习

  •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 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

    第二,加强了空间观念。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历来都很重视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不仅在传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加强培养,还充实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展开的内容。过去教材里讲长方体的表面展开是为了教学它的表面积及计算,现在教学表面的展开,更是为了发展空间的观念。另外,设计的五道思考题和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加大了空间想像的力度,都以发展空间观念为主要目的。 

    第三,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教材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后,收集这样的实物并量出长、宽、高或棱长;在做纸盒和鱼缸的实际问题中教学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用初步建立的体积(容积)概念比较物体的大小;用学到的体积单位计量常见物体的体积、常见容器的容量;灵活应用体积公式计算沙坑里沙的厚度、塑胶跑道的用料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教材中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学习中多次把长方体、正方体木块作为学具,对它们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受。知道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三年级(上册)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两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例题就是以这些经验为教学起点,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们的面、棱和顶点的。 

    三、教学目标制定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物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 学校

    常州市朝阳桥小学

    学科

    数学

    班级

    六(3

    人数

    49

    课题

    长正方体的认识

    教时

    1

    执教

    秦一玲

    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制定依据:

      内容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习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 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师: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应该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来分析,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探究长方体特征。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谈话:同学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学生观察并交流。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学生观察。

     

     

    圆形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圆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此环节设计意在通过欣赏,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圆形带给人们的美的心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学习目标的提出,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

     

     

     

     

     

     

     

     

     

     

     

     

     

     

    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

     

     

     

     

     

     

     

     

     

     

     

     

     

     

     

     

     

     

     

     

     

     

     

     

     

     

     

     

    谈话:继续观察,它们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填写学习研究单。

     

     

     

     

     

     

     

     

     

     

     

     

     

     

     

     

     

    学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学生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学生3: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学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

     

     

     

    学生观察。

    发现:长方体前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与拓展,感受变化,加深理解

     

     

    1、练习三第2题

    第2题中的4个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图中标注出数据,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想法。说明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的长度是多少。

     

     

     

    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还有哪些面和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几个面完全相同?

    2、练习三第4题

    说明题意,并指名说一说摆成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和长度。

     

    5、练习三第5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

     

     

     

     

     

     

     

     

    学生独立标出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

     

    独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想法,集体交流做法。

     

     

     

     

     

    在巩固练习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谈收获。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东坡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天宁区劳动中路3号   联系电话:0519-88812198-8005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