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形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美感直觉,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上升为理性形象,最后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回归生活、运用于生活,体现图形美的价值。
【关键词】:感悟、创造、构建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制定比较科学的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为以后的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在学习上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及时转变教学方法,将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分析,深刻认识该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一、丰富感性认识,感受图形之美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图形,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在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美,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图形的共同属性。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有数学概念简单统一的美,数学公式简练整齐的美……
案例: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这辆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虽漂亮,但踩不动。
师:那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形,同学们喜欢吗?
生: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会像在颠簸不平的路上一样。
师:老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你们喜欢吗?满意吗?
生:喜欢,满意……
反思:数学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活,并不是空中楼阁,这样教学,从教材内容中走出来,展示了数学与科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窥视到数学美,运用中体验到数学的艺术力一种神秘感和热烈感,使学生将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兴趣学习。也因为这样,数学才能呈现出饱满的美、丰饶的美。
二、创设思维情境,创造图形之美
教师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境界,用图形的美尽力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图形美感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图形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案例:轴对称图形
师:这么美丽的对称图形,你们想剪一个吗?
生:想。
(学生兴趣盎然,学得积极主动)
师:那么,怎么剪才能剪出对称图形呢?
生1:先对折。
生2:先对折,画出图形的一半。
生3:应该在折的地方画出半个图形。
……
反思: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美,设计了剪对称图形的活动,学生剪的过程就是数学美的创造过程,数学美的创造就是美的升华,因为学生通过“折”、“画”、“剪”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剪出一个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在这创造性的劳动中有思考,体验……这种创造的美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品质。
三、引导归纳总结,构建图形之美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仅要有教师良好的引导,同时也要做好日常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方法结构,将数学知识体系化、系统化,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小学生之所以数学学习能力薄弱,是因为他们总结归纳能力不足,对数学知识认识不全面,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洞,最终影响到他们的数学学习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做好探究归纳总结工作,帮助学生梳理好相应的知识,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较弱,教师需要做好总结工作,引导学生找到数学学习技巧,然后再指导他们去学习归纳方法,并养成良好的总结归纳习惯,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图形知识方法的美妙。
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首先可以让学生用尺子来测量一下长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探讨长方形每条边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来让学生探究长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学生在前面直观的操作中已经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来总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高。而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也可以找到更多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对图形知识的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图形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美感直觉,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上升为理性形象,最后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回归生活、运用于生活,体现图形美的价值。
【参考文献】:
张洪波 体现数学应用价值 感受图形和谐之美 数学教学 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