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利用各种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钻研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此进一步使得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有所改善、有所进步,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越来越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的教育核心问题了。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能力 交流合作 动手操作 时间和空间
正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利用各种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钻研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此进一步使得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有所改善、有所进步,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越来越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的教育核心问题了。
这几年在默默地教学工作中,也一直在关注着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但是,也深深觉得每个学生是不同的,即便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层次很熟悉,然而在真正推进教学的过程中却会受到一些不顺畅的阻碍。虽然在课前也多次斟酌过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作了充分地预设,但碰到一些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有问题的学生还是会显得束手无策。记得自己也曾经历过烦躁不安的阶段。但后来,逐渐发现要改进的还是自己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具备高度的敏锐感,灵活地把控教学节奏,明白舍得“缓”,才能“进”的道理,才能真正适合自己当下孩子的口味,使得教学的过程流畅,学生逐渐乐意投入学习。以下谈几点自己的教学感悟:
一 鼓励交流合作,明晰算理
这学期刚好执教三年级,当打开书本的时候,总觉得以计算为主的内容并不难教,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看似简单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在教学中也遇到了尴尬的时候,尤其涉及到有中间“零”的乘法或除法时。例如203×26,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把第二部相乘所得的结果写为“46”,很难意识到这儿要给“0”留个位置,应该是“406”,表示406个十才对。在课堂中,当我发现例题讲完后,学生的错误率还是提高时,在练习中,我很快放慢了脚步,让学生们首先按这个竖式计算的原理,每一步仔仔细细地和同桌进行交流,口述每步计算过程。然后,再鼓励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引导他们有序地说出计算过程,讲清每步的算理的含义。虽然在练习中,的确费了点时间。但我也逐渐发现在让学生讲述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熟悉了运算法则。
又如在教学302÷2的除法,由于这道题,百位上会留下余数,必须结合下一位“0”继续往下除,给学生的算理的理解带来了很多迷惑。这时,我发现在这个地方的处理上,还是只能“缓”,急不得,得让学生自己去明白算理。这时候,有效地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对每个数字的含义理解。比起老师地教条似地灌述要有效得多。居然在追问这个结果151是否正确时,很快有学生想到了商×除数=被除数的验算。当然验算的过程中,同样涉及了中间有“0”的乘法,让学生讲述算理的过程中,刚好给学生一个巩固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机会。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学生写,还不如先舍得花时间,鼓励他们大胆地“说”数学,鼓励他们多多交流合作,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想法,从而自觉地掌握计算算理,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
二 积极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里的图形知识,尤其是“圆”和立体图形,一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很多学生即便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知识,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意识不够强,但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在课堂上,我们留给学生真正去亲自体验,放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时间太少。新课标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个孩子的原有空间意识的确不同,但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给予他们充分地时间和空间,提升这种空间观念。那么,这时候最好的途径不是观察、比较,而是动手操作。学生只有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如剪一剪、拼一拼、围一围、折一折、画一画等才能真正对图形的特征有很深入地了解,从而不仅能迅速掌握特征,还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在图形教学课上,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操作,只有这样的“缓”,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进”。
如在教学“圆”的特征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圆心确定圆的位置,以及半径和直径决定圆的大小时,我充分放出了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画一画,摆一摆、移一移,比一比,观察记录好数据。过了一会儿,不费吹灰之力,学生能准确地分析出了原因。
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制作了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然后带来了米或豆等流状固体物。可一上来,就让他们亲自去做实验,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记录。最后由孩子们自己上来演示汇报多种实例,大家一起亲自验证了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而且我发现这种在课堂上大胆放下时间让他们操作的教学设计,更有助于学生对两个立体图形的体积之间的关系的掌握,而且印象深刻,大有探究能力上的长进。
三给予时间和空间,发展推理能力
记得今年在参加市教师沙龙时,有位上海教授给我们说了这样一个美国的课堂观察案例,当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理解乘法和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的联系,但总有几个学生无法理解。这时这位有趣的老师先把学生分了几个组,把不会的学生放入了会的学生当中。然后找了个上厕所的借口走出了教室。当他在教室外等待了一会儿后,又折回了教室,继续进行了乘法教学。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刚才的几个不会的学生在刚才的小段时间内,通过小组分享交流的形式,已经掌握了新知。这时,我们可以剖析出,决定不会的孩子学会的因素是2个,时间和引导。他是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给予了一定的探索时间学会的合情推理。
的确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也尝过因为时间和空间,以及有效地引导下,所带来的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变化,推理能力的增强。记得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问题时,如杨树有25棵,杨树的棵数比松树少3/8,松树有多少棵?有很多学生起初的确只能借助画线段图才能完成。这时,我给予了学生从数量关系式分析的角度上去探索的充裕时间,让他们相互合作,大胆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每个组排出代表说一说想法。而且,我连续请了三位学生,发现还真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在他们明确探索目标的前提下,只要给予他们充分地时间,他们完全可以进行初步地演绎推理。
再比如教学1立方米时,我为了让学生对1立方米有多大,有较为清晰的概念,我特意借助墙脚搭建了1立方米的空间,然后叫7-9个学生挤在里面去体验,后来学生就很快直观地对1立方米的大小有所了解了,理清了模糊的认识。当然,也要舍得“缓”,给予充分地的时间让生体验。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若能学会有的放矢,适时地“缓”下,带给学生将是无限上升的“进”的空间,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提升各种能力,逐步提高数学的核心素养。让孩子们更爱用数学的眼观看世界、学会生活,拓展能力。